2023年,市委依法治市办紧盯人民群众在法治领域关注的重点问题,推出12件法治为民办实事项目,涉及立法、执法、司法、普法等方面,着力解决制度保障、营商环境、法律援助、农民工权益维护等问题,实实在在为群众解难题、增福祉,增强了人民群众的法治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确保法治大同建设不减成色、更添底色。
自活动开展以来,各项目责任单位高度重视,强化组织领导,落实责任主体,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有序推动项目落实,确保了法治为民项目顺利推进,一批法治领域突出问题得到解决,法治保障和法律服务水平得到提升。
一、《大同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条例》颁布实施
《大同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条例》(下称《条例》)由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起草,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市司法局修改,已经市人大常委会通过、省人大常委会批准,于2023年12月1日起施行。《条例》共六章34条,对我市海绵城市的规划和建设、运行和维护、监管和保障以及法律责任进行了规定,为我市海绵城市建设工作打下制度基础。《条例》的出台对于我市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提升城市形象、解决城市内涝、改善人居环境,助力城市建设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二、国家司法救助工作深入推进
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维护司法的权威和公信,市委政法委组织成立大同市国家司法救助领导小组,建立班子成员对县区和市政法各单位“双包联”制度,通过不定期督导,压实各政法单位司法救助主体责任,帮助当事人摆脱生活面临的急迫困难,切实做到公平救助、及时救助。2023年,全市国家司法救助资金使用988万余元,救助案件370件,司法救助金使用率全省排名第一。
三、加强诉源治理,大力推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决
全市两级法院联合司法行政部门依托“人民法院调解平台”和“道交一体化平台”,扎实推进“1+N”专业调解,积极与乡村、社区等解纷力量对接,加快推进“总对总”在线诉调对接机制。2023年,共邀请228家司法所、村(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等基层组织进驻“人民法院调解平台”,诉前调解案件2.2万件,成功1.2万余件。道交一体化纠纷人民调解中心探索开展“共享法庭”诉前调解模式,邀请对案件有诉讼管辖权的法院法官线上参加诉前调解,达到既解决矛盾纠纷又减少当事人诉累的效果。
四、做好涉案企业合规工作,服务优化营商环境
大同市检察院先后制定出台《充分发挥融合能动检察履职效能 更优服务我市落实“融入京津冀,打造桥头堡”发展战略实施意见》等多个文件,建立健全服务法治化营商环境机制建设。全面深化涉案企业合规改革,落实诉讼全过程合规衔接机制。我市涉案企业合规第三方监督评估机制专业人员名录库组建完成,全市10个县区均成立涉案企业合规第三方监督评估机制管委会,实现了机制建设全覆盖。2023年,大同市检察机关办理涉案企业合规案件6件,追赃挽损合计139万余元,挽回498个就业岗位。
五、开展反诈宣传,做好被骗资金返还工作
市公安局坚持全覆盖反诈宣防,构建警银、警企、警校、警媒联合矩阵,预警劝阻和防范教育能力稳步提升,在全省率先建立“联动劝阻”机制,率先实现“全警反诈”,构建了“人员整合、机制契合、数据聚合、手段融合”作战新模式和“全警共责、集约运作、整体联动”预警劝阻新格局,打造了具有大同特色的“反诈防护”体系。2023年,成功劝阻47.6万余人次,劝阻成功率为98%,累计止付预警账户4476个,止付预警对象5035人,向受害人返还被骗资金5119.3万元,牢牢守住了全市人民群众“钱袋子”。
六、警民共建餐饮文明街区
大同市公安局交警支队与大同市餐饮饭店业协会共同组织开展“警民共建餐饮文明街区活动”,在古城街区、明堂街区等平城区主干道临街的餐饮企业门前设立临时停车区,规范群众在就餐时的停车秩序,切实解决餐饮企业周边停车难问题。在不影响城市交通正常运行的前提下,在午餐时间段12-14时,晚餐时间段18-20时,群众可以在指定停车区域按要求停放车辆,饭店安排专人对交警指定的停车区域进行就餐停车引导和车辆管理工作。确保在广大市民就餐时段,各餐饮企业周边停车能够做到“定时、定点、定人”,极大缓解了我市停车难问题,方便人民群众出行,扎实有效地推进我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中国“美食之都”。
七、开展法律援助惠民工程
市司法局加快推进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全市11个公共法律服务中心、126个乡镇(街道)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均派驻了公共法律服务工作者和法律明白人,实现了公共法律服务全覆盖,为群众提供家门口的免费法律服务咨询和法律援助案件受理。建立“五有”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即:墙上有制度,门头有标牌,桌上有台签,值班有台账,服务有记录,不断优化工作运行程序,确保工作制度化、规范化。2023年,共为群众提供免费法律咨询3.4万余人次,法律援助2520件,特殊群体援助940件。
八、商业中心法治宣传教育阵地建设
市司法局在万达广场打造民法典法治宣传阵地,通过故事、漫画相结合的方式讲述每个人在不同人生阶段面对的法律问题,并给出了相应的解读,让市民在购物娱乐、休闲用餐的同时,感受民法典这部“社会生活百科全书”的法治精神。民法典法治宣传阵地建成并投入使用,是购物娱乐与普法宣传有机融合的有益尝试,进一步扩大了法治宣传覆盖面,拉近了群众与法律的距离,让法治润民心、解民忧、惠民生。
九、规范劳动用工,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
市人社局聚焦源头治理,开展建筑施工项目实地检查,建立劳动计酬手册,实行实名制管理;设立维权公示牌,便于农民工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及时维权;建立农民工工资专户,适时监控工资发放情况;建立项目内部调处机构,做到劳资矛盾不出项目部,化解在基层;实施工资保证金缴存、工程款支付担保、施工过程结算等制度,全面落实根治欠薪各项制度。坚持日常巡查与专项检查相结合,深入开展集中整治拖欠农民工工资专项行动等执法行动,有力打击了劳动用工违法行为。2023年,共协调处理各类欠薪线索1.7万余条,为1.3万名农民工追发劳动报酬17901万元。
十、多措并举提高不动产登记服务水平
为给企业和群众提供更好、更快、更优质的不动产登记服务,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在不动产登记服务大厅设置“办不成事”反映反馈窗口,以解决企业和群众办理不动产登记业务时遇到的堵点、难题及合理诉求,自窗口设置以来,共计办理33件业务。推出“周六日不打烊”服务,即除中秋、国庆、春节等法定节假日外,其余周六日中心服务大厅正常办理业务,有效解决企业和群众“上班没空办、休息时间没处办”的难点问题,假期办理各类业务4900余件,最大程度满足广大群众办理不动产登记的需求。
十一、加强卫生健康监督执法力度
市卫健委不断加强执法监督力度,规范各类行政相对人依法经营依法执业,确保工作“无死角”,全年对214户各级各类被监督单位开展全面监督检查348户次,做到被监督单位全覆盖。创新“双随机”监督方式,2023年共完成各类“双随机”监督任务160户,任务完结率100%,共发现问题110条,已全部督促整改到位。开展卫生监督检测工作,共抽检所辖单位124户,检测场所涉及宾馆客房、游泳场馆、集中供水单位、学校、托幼机构等,对检测不合格单位,开展“回头看”和责令限期整改,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权益。
十二、开展“民营企业”全程代办
市行政审批局设立“民营企业代办窗口”,主动公开并一次性告知企业申办事项所需资料和流程,对手续复杂的事项成立了重大项目“服务专家团队”和“全代办团队”对项目建设手续提供全过程咨询服务,为各类项目量身定制了“一项目一方案一清单”。推行“重大项目、重点企业”首席秘书制度,设立“迎商中心”,对促投、发改、工信等重点单位实行“一对一”帮办服务,对招商引资企业和重点民营企业实行首席秘书制度。2023年共组织审批委员会30次,审议审批事项331个。开通6067890帮办代办服务热线,代办帮办员详细了解来电人的需求,进行一对一的解答和服务,全年共接听群众来电165次,当即解答群众和企业的问题77件,转办企业诉求88件,受到群众好评。
晋公网安备 14020202000220号